- 最后登录
- 2012-1-12
- 在线时间
- 1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23
- 阅读权限
- 10
- 帖子
- 21
- 主题
- 11
- 好友
- 1

- UID
- 653952
- 积分
- 35
- 威望
- 42 ❤
- 匪币
- 60 枚
- 好感
- 21 ℃
- 贡献
- 9 ❀
- 精华
- 0
|
个人认为:琳琅和容若相爱过,但是爱已经消解了。琳琅对小康有点喜欢,也想过让自己喜欢,被感动过,但是还没有到爱小康的时候,就变质了,变得去抓他们感情的主导权了。
以下是分析的过程,可能比较枯燥,但是除了敏感的感情过招外,我还喜欢周密的分析,请喜欢分析的朋友仔细看,感情用世的朋友绕道。
一.琳琅和容若
抗争
琳琅和容若定然抗争过。书中没有直接描写,但是可以猜出来。1是琳琅在宫里遇到自己家的四太太,四太太说老太太叹息说“可惜没有造化”。这个“没有造化”,并不是说她没有被封妃,因为她是罪臣之女,希望本来很小。此外,琳琅还年幼,尚有机会,现在不足以判断是否能被封妃。所以这个“没有造化”一定是说琳琅和容若的事情。2容若总是不愿意续弦,但是又不正面表态。说明他可能已经表态过娶琳琅但是被反对,被迫接受了不娶琳琅的意见。所以现在再提续弦一事,他不可能再说琳琅,但是他又不愿意娶别人,只好沉默。 3琳琅以箫声应和容若的铁簧,这个行为很大胆,虽然琳琅做得很巧妙。所以他们定然是抗争过一番,而且纳兰府人尽皆知,(四太太,老太太知道)但没有成功。4我还认为琳琅会抗争是因为饱读诗书而且都聪颖过人的人不会不做一点离经叛道的大胆事情的。从自古的才女们的事迹都可以看出来。从琳琅在书中所做的事情和主意也能看出来她的外柔内钢富于思量的性格。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琳琅是很爱纳兰的。她做了爱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学习诗词,也努力抗争过。他们的感情是两情相悦的。他们之间是有过爱情的。
失诺
但是他们似乎没有很好的计划将来,因为清朝的秀女服役到25岁没被皇帝看中的话还会被放出来许配人家的。以琳琅的聪明才智,她是可以轻松的混到25岁不被注意的放出来,即使容若那时已经续弦,只要他们互相深爱,他们还是有机会的。但是他们互相并没有像一般恋人那样许诺,这一点很奇怪,也许他们是被仓促的拆散的,也许他们也互相不够信任,也许他们“认命”?这一点我不相信,才智过人的人不会轻易认命。或者干脆,他们就是互相暗恋,没有互相表白,但是全府都知道了,则似乎太不合理,而且琳琅的记忆也描述了互动的恋情。按照小说去解释这些,只能是琳琅经过抗争之后有些意志消沉,而且容若没有足够的积极努力,他们可能没有办法互通消息,并给她足够信任的承诺。(“宝姑娘”的8面玲珑和“林姑娘”的敏感痴情综合起来,就难免会有很多层面上的矛盾。)
消解
在箫簧合奏后听到的却是容若被指婚的消息,加上小康的加入,琳琅对容若的感情处于逐渐的消解期。她若很爱容若,应该相信被指婚即不是他本意,他若很爱容若,也根本不会接受小康,只会想办法逃避,也并非没有办法,范个小错被调离御前就行了,至少也不用那么积极主动的做杏仁酪。她知道皇帝中意她,但是却并没有远离。所以她对容若的爱应该消解了。
二.琳琅和小康
自卑和自恋
琳琅姑娘对小康则是,没有一见钟情,没有二见钟情,文中康琳感情进行了一段了,才有琳琅对小康感觉的描写。这是比较典型的日久生情。琳琅姑娘饱读诗书但是又似乎对生活很漠然,而我从来认为一个对生活没有激情和向往的人,是不会自己主动去饱读诗书的。(在这里小议一下平和心态和生活激情之可兼得,不是所有热情的人都是一定会有野心,最后很惨,像是画珠那样的。而是象赤名莉香那样的,永远热爱生活,永远平和。)除非是被逼读书,那么她就必然是有些虚荣的人。这个虚荣不是表现在吃穿上的,而是被爱的虚荣。而且最后她又最后流露出读了那么多诗词有什么用的心态,也许她曾用诗词去获得容若的喜爱。和林妹妹一样自幼寄人篱下,但是和林黛玉妹妹不同,琳琅妹妹不够爱自己。林妹妹很爱自己,她做事情不考虑别人的目光,她写诗词,和宝玉一起读“禁书”不是为了获得宝玉的喜爱而是自己喜欢。而琳琅妹妹则需要被爱来证实自己的自信。就是这一点小小的被爱的虚荣心,在听闻容若大婚的消息后,让她接受了小康。琳琅妹妹的不自信的另一面则是自恋,我们没有看到她从没为小康想过,想过小康的生活,心理,甚至,连她爱的容若,也没有很多替他想过。她就是在一直回忆自己的从前的美好往事,然后品味自己的痛苦。
逃避
而后,琳琅mm多次被小康的真情所感动,每一次开始慢慢爱上小康的时候,都被小康的疑心病和误会打断。而琳琅mm聪明若斯,却没有去仔细体味其中的缘由,没有去试图理解小康,没有积极的象对容若那样的努力,也不够真诚,而是和小康在微妙的感情过招去抓感情的主导权,可怜的小康每次都败了。她对小康的爱是建立在不能受到怀疑和委屈的基础上的,因为被小康追,所以必须由小康一个人多付出的基础上的。她不信任小康,实际上,一有点委屈就是怨小康的,怨他的不信任。没有争取去解释就是怨了。因为看看她受到冤屈的时候那么的坚持控诉的样子。那个时刻琳琅mm对小康还没有达到爱的阀值。也许她没法对自己解释如何可以移情别恋。也许是被上次恋爱打击。
琳琅mm寄希望于和容若的感情,认为那个势必更加美好,实际上,在和小康辗转缠绵了那么长时间以后,那可能只是她的一种逃避心理。(她若不真情,不可能那般缠绵,小康也不可能看不出来。)所以琳琅mm寄希望于有个孩子,是认为孩子和母亲之间的爱是保险的,不用怀疑的。
琳琅妹妹对小康的痴情没有回报自己的感情,比如劝小康爱惜安全,不必那样赶来看她,如同深爱孙子的皇祖母所做的。也没有让小康死心(也许因为小康是皇帝),而是一直犹犹豫豫,回避这个问题。在赴爱之前的犹豫中,琳琅mm想拖延时间,因此她去想办法控制二人感情的主导权。琳琅妹妹让小康去选择,选择让他施加更多的爱以让自己爱上他,还是让他放弃。无论小康选哪一种都是痛苦的,在这个情形下,我们都愿意自己处于被选择,而不去承担是自己亲手造成的痛苦这么一个后果。解释她这么做很简单,不用正面回答,逃避就是不爱。琳琅mm是不爱小康的。或者可以原谅的说,琳琅mm那个时候没有去爱人的能力。
小康
小康对琳琅是一见钟情的,小康开始可能认为以自己的皇帝之尊,不会有人不喜欢他。但是小康由于对琳琅是真爱,所以姿态又是本能的男人对女人求爱的那种“求”。当小康发现琳琅心理有别人的时候,小康一下子懵了。皇帝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发现在感情世界里,自己并不是皇帝。缺少了自信,就诞生了疑心病和误会。他像每一个深陷爱河的人一样,无法控制,不可自拔。但是小康还是不错的,他最终还是说“只要你说,我都信”,无论是自欺还是真信任,都足以体现真爱――我爱你,如果你不爱我,那让我陪着你让你开心行不行。
至于小康为什么那么久没有去看琳琅,他是在等待吧。因为他在如何做,也不能去强迫琳琅去爱他。而他自己也不愿意由于单恋的冲动造成可怕的结果,我想他的心意表达的已经足够,待时光流逝,让她的感情中最深的部分慢慢呈现,若琳琅发现自己最终还是爱小康的话,琳琅会来的。也许“十年”就是告诉我们这个结局吧。
三.延伸评论
看罢《寂》文,又一次反思了一下我对爱情的理解。开始还是对人心因为隔肚皮的误解而唏嘘,但后来还是认为不是人人都有能力去奉献爱情的。首先要有能力爱自己,不自怨自日艾,爱生活,才能去爱别人。爱是冲动,奉献自我,还是原谅,是宽恕,是希望对方生活的更好。一见钟情也罢,日久生情也罢,爱就是不去抓感情的主导权,用对方的爱去控制对方吧。让我唏嘘的则是,如何能学会去爱更难,爱自己,爱生活,爱别人。
帝王爱
有人说,帝王的爱情和国家不是不可兼得的。但是我认为小康是会爱人的,因为他会去爱国家爱子民(虽然是封建帝王的爱)。如果琳琅妹妹也爱小康,不仅他们二人会幸福,国家都会更加幸福。但是帝王的单恋则是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的,因为他的权力无限很难约束。
爱自己和保护自己
遇到伤害当然要去保护自己,但是人和动物的不同就是在于,如果疯狂的保护自己,而去伤害他人,也是不会感到幸福的。因为人有群体性,只有人会联合起来一起和大自然抗争,动物不会。因此人的爱自己不是完全的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是用一定的伤害去交换信任,从而生活在群体中,生活在被爱中。我们要相信,我们总会交换到的,因为信任别人也是我们群体性的需要。被爱是用不怕伤害的坚强换来的,而不是只靠索取得到的。琳琅mm可能在成长的环境中不断被打击,最后她消极的放弃了爱的能力。
爱情不是占有欲
有人说爱是自私的,当然不能否认爱里面的渴望得到的感情,但是爱不只是占有欲。我认为真正的爱是超越占有欲的,是付出不求回报的。如果求回报的,那种是交易。那么如果看到所爱的人幸福开心,是否占有他/她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觉得最后小康的选择是这个,那种情况下,他不能送琳琅mm给容若,也不愿意让她受到伤害。偏安内廷一隅,衣食无忧。不去见她,不会让她受到攻击,已经是最好的保护了。
爱情还是相互的。只有一方的感情付出,不足以形成互相信任的深厚感情。我同意肖伯纳的话,此时此刻在地球上,约有两万个人适合当你的人生伴侣,就看你先遇到哪一个,如果在第二个理想伴侣出现之前,你已经跟前一个人发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赖的深层关系,那后者就会变成你的好朋友,但是若你跟前一个人没有培养出深层关系,感情就容易动摇、变心,直到你与这些理想伴侣候选人的其中一位拥有稳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开始,漂泊的结束。
爱是没有错误的。世上的错误只是虚荣,逃避,占有欲等人性之弱点带来的。
我相信若琳琅mm对小康还是有感情的,若她能反思并且自己的感情,大胆的去信任小康,并且同意自己“移情别恋”,她和小康还会很幸福的。以她的聪明玲珑,为小康考虑一下,国家人民也会幸福的。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