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0-12-5
- 在线时间
- 366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2-31
- 阅读权限
- 30
- 帖子
- 551
- 主题
- 13
- 好友
- 0
- UID
- 557338
- 积分
- 415
- 威望
- 598 ❤
- 匪币
- 626 枚
- 好感
- 26 ℃
- 贡献
- 26 ❀
- 精华
- 0
|
以前看匪的书纯属消遣,想着小言就是讲述爱情之梦,比那些大言来得简单,就算是悲剧也只是个超脱的悲剧,看过哭过笑过后就结束。可不曾想看着看着就有些迷恋,对那种虐心的匪味儿有了种依恋。
看《千山》之前就看到大家对匪的哪部作品最优秀有争议,最后的结论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大家都不愿细论,也论不清。写了《千山》精读笔记后,我才慢慢意识到其实这真是个问题,不仅影响读者对匪的作品的期望,也影响匪自身对大众认可度的期望。所以想了想不觉有了下面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大家对匪的现代类言情小说多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关键在于匪越来越侧重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的描写,反应的社会现象也具有时代感,故读者都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价值观来评判文中的人物和故事。
像《春晚》大家都能认同那个时代的君臣之道,男尊女卑,人物的悲欢离合都是由那大命运决定的,故思想主题很容易被公众认同。当然文字一了得,更是会被大大称颂。而现代类的故事文笔上不可能用墨奢华,就只能比情节,比思想境界和人物塑造的复杂性、真实性。再加上每个读者的人生阅历不同对作品的评价也自是不同了。
《佳期》被大众普遍认同,主要原因是描写的是那种很纯洁美好的爱情,而且矛盾由于死亡而缓和消失,这是一种不得不的解决方案,而并不是需要故事中的人物去主动抉择,故两种爱情都很唯美,只是让人感叹为何美好的东西来得那样迟,那样短?
而《今生》《繁花》《千山》则不同,其中人物都具复杂性,在爱情中很难评判对错,最后的结局也显得非明非暗。而这三部作品中只有《千山》较明确地给出了故事人物的选择,其他两部都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在问题不能迎刃而解时,等待却是种良药,这种等待是对时机的等待,这就有了《今生》和《繁花》的开放式结局,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守守和晓苏都需用时间来沉淀自己到底需要哪一种爱,明确自己的真心到底是什么?其实只要能想明白,失去的终可以回来。
看到有些读者用文字和情节这两大因素来评判匪描写不同历史时代的作品,我对这种评判不能苟同,这或许是评判小言的一个简易标准,但毕竟不是同类项的比较,优劣不体现在一个水平面上。
我认同《春晚》文字很优秀,让我有种小《红楼》的感觉,很多年前读过一本《春月》虽是翻译文本,但吴世良(英若诚夫人)的中文译本竟比原著英文文字还优美。匪的《春晚》竟让我又有了那种感觉,真是很难得在八零后写手中有这样的好文笔。但即使如此,我不能将它和匪的其他现代类作品相提而论,因为如若让匪再写段乾隆帝的佳话,同样的文笔,同样的帝王爱情悲剧也会有相同的效果。那岂不是我们对匪的评价只能说善于写历史类爱情小言了吗?
所以思来酌去,只能说在现时代思想大开放又无统一宗教信仰的中国,人们的思维真的很混乱,以前是太禁锢,现在是太开放,即使是在小言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到人们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的目标很不相同,那不同的评价也就自然而生了。当然,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同年龄经历的人在看待匪的作品会有不同的结论,人们一般对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和标准人性的认知容易取得一致认同,这也就是对唯美的爱情故事不同年龄的人都容易达成共识,而那些有残缺或瑕疵的爱情在理解和评判时会存在很大的差距。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