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12-28
- 在线时间
- 11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9-11-4
- 阅读权限
- 20
- 帖子
- 268
- 主题
- 3
- 好友
- 0

- UID
- 583198
- 积分
- 194
- 威望
- 275 ❤
- 匪币
- 273 枚
- 好感
- 59 ℃
- 贡献
- 2 ❀
- 精华
- 0
|
有人说,是六少要求联姻错了,但六少联婚的结果是不用打仗就得天下,这回让很多士兵和百姓免于战乱,所以我觉得小六没有错。错就错在谨之没有荧玉的胸襟和智慧
7 x- y8 D% ]+ v, Q' J" i# n=======================================& Q" o% ~, D) R3 X
* b3 H# w1 @& g9 k1 L$ \8 Z
这段话我真是要辩驳一番。" l! f0 G6 Y4 V
首先,六少联姻,关键点在于六少是要选择天下,还是要选择美人。我前面那卫鞅与六少对比,这2人在面对同样的爱情难题时,是一样的纠葛。3 |. Y+ {/ {" m
, r, ], S7 ]' C
卫鞅要变法强秦,助秦国一统天下;六少要联姻程家,统一江北,结束这个分割的局势,使得天下免于战乱,这2人从大局出发,而放弃爱情,联姻另娶,都是无可指责的。% L: W5 a: z8 j9 N7 E
' p p6 n- l9 d! S7 A6 E我一直觉得,居高位做大事的人,就要承担起你在哪个位子上的责任,你有义务为天下苍生谋福祉,造福黎民百姓。所以,当卫鞅放弃白雪,六少联姻程家,从大局上,我都觉得这是爷们干的事。为大义而放弃私情,为苍生而牺牲小爱,这才对得起你做的位子,对得起天下。" [7 K, A+ `3 y
4 y# V- F6 }- }2 w
我在前面说过白雪对卫鞅的看法,同样,我认为静琬和六少也一样,六少当时不联姻程家,如果只顾得与静琬的情爱,那么势必兵败,那么当时分割的天下局势就将要持续更长的时间,黎民百姓要受更多的苦,更何况,当时日军侵犯我国土,外族来犯,灭我族人,亡我国家,面对内乱外患,只要是一个军人,一个热血儿男,都应该以国家大义为重。* V% {2 K5 c8 N5 q
1 o+ p0 B2 r4 h1 h* F慕容六少身为一个有希望统一的大军阀,他肩负的是结束内乱,抗击日军的时代重任,肩负这天下黎民的祸福,所以联姻一事,如果能借程家之力平定分裂的国家,能共同抗日,这是一件有益与天下苍生的事,是一件有功与民族国家的事,就像张学良扣压蒋介石胁迫其结束内战,国共联手抗日一样,是千秋功业。, g& F: K+ d! i V; b
2 ]' M8 `) Y9 d9 X
所以,慕容六少没有错,没人有权利在这点上指责六少。
0 q5 V8 z2 C- h+ v# f1 m) H! ~
! S% u, } c) n8 `0 A即使他放弃静琬,舍弃小爱,也是为了天下苍生,谁敢指责?
( u. Q& ` y& h% @) f' i9 w* ]3 D! `$ P% ^8 H# G
如果慕容六当时要和静琬私奔,我反而会鄙视他,日军来犯我中华,国家内乱不止,百姓饱受苦难,如此为难的时局,你一个手握重权的军人,不但没有一腔热血去保家卫国,去抗击日军,反而为了私情小爱,舍弃大局,才是一个真正的懦夫。' x% d, b5 Z- k5 C4 Y
( R+ m; f! k: W+ n) z: {# |白雪离开卫鞅,成全了卫鞅的工业,成全了秦国的变法,成全了大秦子民,也成全了秦国日后一统江山的根基。
V# ]9 |0 m/ w" B8 b& e- J8 Q
1 x& y9 j3 `" a1 G- M六少联姻程家,也是为了天下苍生,即使他没有得到静琬的理解和成全,也不是六少和静琬的错,更不能说是谨之的错,错之错在时局,错之错在天下战乱的背景。
& o0 |3 l9 _" R4 }* \. q/ ~; A- a! n% \( ]# n; s( W
看小说电视时,很多评论人物角色是非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很容易走的误区,就是主角万岁,主角做什么都对,错全是配角的,这其实是一种不公。
6 R( n& d# r3 S F5 s( x) |9 Y5 l/ }$ ^" g
脱离主角配角的定位,客观来看,静琬与六少的悲剧,主因不在谨之,而在时局所逼,在2人对婚姻爱情的看法上的根本分歧。
1 |6 [5 D) d. m: L2 P. |* S! c& e; b: g& V& V) |! F) T
谨之对静琬的事上,并无根本错误,要说谨之不如荧玉宽厚,也是在对苏樱下狠手的事上太狠,使得她失去了跟六少真心很好的余地。
1 a6 M! b3 a' }. _- Q/ A+ C; h" G3 C- O* q/ V1 M$ }* A* |% R) M
6 T' {- l3 |3 ?( c! ]- _# z! Z
登报一事,就算谨之不这么要求,程家也不答应,程系军阀也不答应,如果2家联姻不成,后果多是天下在多争战纷扰,百姓再多受苦,中国内战不止,日军长驱直入而已。% z, n" [' K7 q# B
8 e5 J% |( C: L8 \: g1 F
1 W" p, c9 B, G6 e/ S+ v
% e* Q" f; c6 I# a7 y( G) ]/ F+ D同时,谨之和六少的悲剧,之所以没想荧玉和卫鞅得到最后的圆满,其实在于六少太忠于内心的情感,他爱静琬爱的太深,不愿意对谨之打开一点心胸,他从决定娶谨之那一刻起,就没打算接受谨之,他一直抗拒 ,一直封闭内心,甚至是另找一个苏樱来刺激谨之,当着正妻,公然把小三带回家,用来缅怀旧爱,这种抵制,可谓够激烈。6 q0 `' D% L1 h7 o! X
1 [' ^; x2 e/ J8 u: K; s
荧玉的幸福在于,卫鞅此人更宽厚,卫鞅在对待荧玉的问题上,他更仁慈,他明白荧玉的完全无辜的,荧玉的下嫁,是秦王族的一种誓约,尽管荧玉的下嫁,使得卫鞅与白雪分离,但是荧玉是无原罪的,卫鞅从选择留在秦国继续变法那一刻,他就很清楚,自己给不了白雪婚嫁名分,他就知道自己选择了事业,放弃跟白雪长项死守,他选择了秦国,放弃了婚姻。他即使没有全心爱上荧玉,但是也没有抵制荧玉,没有把失去白雪的怨恨转嫁到荧玉身上,他慢慢对荧玉打开了内心,接受了荧玉正妻的身份和感情。
; V# u4 T: u4 V
$ |& Z/ ]# W: T) l! p9 z6 ?8 t! F而六少,较之卫鞅,他的感情更极端激烈,他对静琬爱的轰轰烈烈,爱的情深似海,他不控制自己的感情。六少与谨之的悲剧,从六少一开始决定娶谨之,但是只是想过河拆桥的心理,就定下来谨之不会幸福的根基。
9 `. o" @$ B- ^- L2 V& @
' x) G- j F7 b1 R2 D+ F六少的爱从没移情,他一直爱静琬,就算和程家联姻,他也没想放弃爱情,他希望江山和美人兼得。. T8 M {7 Z# [$ E1 q0 {7 g1 A
0 T; d4 W* B3 r( j" D( }, S" v; V而六少的这个想法,在谨之和静琬那,都没有得到理解支持。1 g& [6 ^& l. `
& A& O" ^! y7 H' [% N
谨之自不必说,没有一个女人刚当利用品,谨之的家世,谨之的能力,使得她一直在为自己努力抗争。 G/ @. ~' i& T# S* e1 r! Z
. R" j# R7 G. s# j, w
静琬也没有接受六少的意愿,静琬的思想是一个进步女性的思想,她追求的爱情婚姻是很现代的方式,她要求绝对的忠贞,这使得六少想金屋藏娇的想法无法实施。
# X0 ?0 b ^9 v2 m( I; @+ v
0 a' m/ U, M; L6 P2 E所以,这场悲剧,前半段在于时局,后半段在于六少的霸道。】) S+ E0 |6 L/ ~8 u# @, T
" B3 K( c, v: N* X# V
而根本原因,在于六少和静琬对待爱情婚姻的看法上的根本分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