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5-2-23
- 在线时间
- 769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7-3-9
- 阅读权限
- 200
- 帖子
- 7240
- 主题
- 1430
- 好友
- 272
  
- UID
- 525128
- 积分
- 22232
- 威望
- 5778 ❤
- 匪币
- 50242 枚
- 好感
- 15268 ℃
- 贡献
- 12947 ❀
- 精华
- 10
|
发表于 2009-4-20 22:59:31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刊登于《仙度瑞拉》09.4【匪闻八卦】专栏
; I* ]% N. A: W8 M$ W9 ^+ `$ x3 |5 D) j U7 b: v! A0 x3 \2 z
杂志上的文我们会尽量在官网更新的,如果部分篇目不能更的,还请大家见谅' h3 U; P% U- c" R
9 @/ m- p/ B# i2 V
$ Z# o8 D. s! K7 I# z! z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美得无处藏。7 ^9 k( d6 |; Y6 ^
人在身旁如沐春光,宁死也无憾。
4 _1 F9 s; ~. X* b( [* b 这首《爱不释手》熟悉的旋律一响,纵然已经忘掉了电视剧中所有的情节,可是仍旧忘不了杨吉儿那个亦娇亦嗔的回首,只不过是嫣然一笑,便如鲜花般怒放,绽开在整个初唐。( C- g6 f2 [( W# ]9 P
因为这部《唐太宗李世民》,所以小时候李世民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温文儒雅。而且我铁了心认为他与长孙皇后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他爱的当然是杨妃,那个隋炀帝的女儿。- {# X+ Z: g: x& v
国恨家仇再加恩怨纠缠,电视剧具体的情节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可是小时候便对这样的狗血也觉得津津有味。现在回想起来,所有的一切不过是雾里看花,特意找到片花来看,结果好似相逢犹恐在梦中。这一段故事,是开篇的歌舞升平,是长孙皇后的奋笔疾书,是水榭亭台的波光潋滟,也是烽烟万里的浩然江山……
- W% K# w4 {+ r3 b4 p2 V( s! ~: G 旧时电视剧并不清晰的效果,反倒如上了岁月的旧胶片,投射出朦胧的光影。在小小的年纪里,它已经是最有趣的故事。# T' s _; r( q/ \( s/ M
而年纪稍长之后读史,却发现史实中李世民真的有一位杨淑妃。0 [, D6 W$ M9 {8 V2 N V- n' w" P$ X
这位杨淑妃的确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她与李世民的初遇早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没有任何资料提及她是怎么样嫁给李世民。正史上对这位杨妃总是寥寥一笔带过——可是这位杨淑妃所生的儿子,是李世民最为钟爱的吴王李恪。她所生的女儿,则是李世民最为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关于吴王李恪,史书上颇多记载,据说文武全才,太宗称他最像自己,对这个儿子的喜爱,溢于言表。而高阳公主,关于她的野史八卦就更多了。一向严厉的李世民宠她宠得不像话,据《新唐书·列传第八·诸帝公主》记载:“合浦公主,始封高阳。下嫁房玄龄子遗爱。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8 x% B' K) j8 B$ u3 M: x
瞧瞧“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这句,能想像李世民这么BH的人宠坏小女儿的模样吗?能想像李世民这么BH的皇帝也会是个偏心的父亲吗?如果不是宠坏了这个女儿,也许不会有后来谋逆又牵涉吴王李恪的悲剧。
2 c- |' o3 K0 u: L# v; O 从李世民对杨淑妃所出一双儿女的偏爱,大抵可以看出这位前朝帝女杨氏,确实在李世民心中占据着特别的位置。但正是由于杨淑妃特殊的血统与身世,在太子承乾被废后,所有的朝臣一致反对立她所生的吴王为太子。而身为帝王,李世民最终也放弃了私爱吴王李恪,另立了太子李治。1 Y. O0 N( ~: g* ? ?$ U- c+ P
于是八卦地想到,李世民立最为仁厚的李治为太子,未尝没有替吴王母子打算的意思。如果继位的李治一如既往地仁厚下去,也许杨妃所生的吴王李恪,可以在腥风血雨的储位之争后,侥幸得一条活路。
" {3 m9 `1 ~9 J$ n! w7 a E 爱她,所以给她最好的安排。纵然不能率性而为,却可以替她盘算出最后的退路。
: ]0 t! ]) C p( Y仔细想想以上情节,简直是一出狗血泼天的言情剧。
5 _* f4 S+ G. F) z' J X* J- y 如果是由我来写这部小言,当然是从李世民十九岁随父镇守晋阳开始。6 D! J- {+ _& B; Z
下笔之前,擦一下口水先。& l2 g2 R% {, Q* h" R6 j
在他十九岁时,太原告急,他的父亲李渊领兵对敌却失陷于重围。白马银枪的少年郎孤身杀于阵中,率人拼力将父亲救回。苍茫中原万里山河,从他枪尖上滴落的点点殷红,一如残阳如血。2 }% | i: F4 A9 r4 Y1 P+ B& H! p2 f
每次想起来,脑海中总是自动将《旧唐书》枯燥的文字,置换成如电影长镜头般精彩的画面。未及弱冠之龄的他或许此时并未曾想过,他即将要开创一个盛世的辉煌。
$ R# [+ a/ C0 k: v5 B; O4 B 据《旧唐书》卷二,说他四岁的时候,有个相士见到他,说他:“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 D; I4 a# t* w; e" m% z B. H% y
于是他父亲从“济世安民”中拣了两个字,给他取名“世民”。, B+ z/ b& B5 ~$ l% M- C, b
那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曾经的巅峰,万里江山臣服于他足下,然而史书中的他只安详地表现出了一个“明君”应有的样子,除了偶尔抚摸着伴随自己征战多年的骏马,和死后以《兰亭序》随葬。虽然因此后世再也见不着《兰亭序》真迹有点遗憾,但千年来无数次战乱离丧,即使《兰亭序》真迹存世,估计早也已经湮灭于历史之中。不过因为这件国宝的殉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个有品味的男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只会打仗的武人,更不仅仅是个只会治国的“明君”。; J0 x' y' O* P/ `8 i. H
虽然每次正史上提及他,多半会首先描述玄武门之变,然后是贞观之治,必不可少会论及他的良臣美相,或许偶尔会有一两句,提起他与妻子的举案齐眉。: m. v5 d: e0 W7 ^ v& J
其实超爱的是野史中的他,身为多民族的混血儿,据称是超级帅哥一枚。请想像这位帅哥出将入相,十余岁少年时代就率领重兵,后来一手打下洛阳,创立开唐之势。, ~* h1 H1 Q L: S* F( ?
这样的人怎么可以不爱得死去活来?! ^, F7 Q! o* q: y: h
这样的人怎么可以不好好描摹他与一个女子的异端情史?
& S" V( E) p% Q! m( d5 j 让我们以倒叙的镜头,看看他与她的初次相遇。0 u3 w# A0 D% N% K% f# O" c8 c! J8 d
他是十七岁时雁门之外救驾隋帝的少年李世民,而她是身份尊贵的公主,于行宫楼头遥望胡笳征声。城楼上衣袂如飞的小公主,一眼看见了阵中自马银枪的少年英雄。0 `7 O- p1 N8 j
他或她或许都不曾想过漫漫数十载,乱世重逢,恩爱结缡,拥兵再起,最后经过玄武门之变稳坐江山。在他成为皇帝之后,他与她的感情掺杂了更多的阴谋与掣肘。政治的瞬息万变,临了他对着心爱的女人、心爱的儿子,竟然都无力回护。于是他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给予她最大的宠爱与呵护。: p: T0 ~5 M ^* `3 U
如果陪葬昭陵的那位杨妃是她,那么一切都是尘埃落定的隽永爱恋。他以自己最大的诚意,在封建礼法许可的范围内,给她最好的荣誉与安排。" `+ K# g8 g# A) e$ _2 m: a% Y9 w( ]
可惜的是峰回路转,写到这里不得不曲笔起伏。6 l+ H8 i. t: Y$ t$ [+ c
因为在李世民的生命里,还有另一位更重要的杨姓女子。
4 U# I H; w3 A* [ 关于这位杨妃,史书上连具体的封号都含含糊糊。因为她的身份比杨淑妃还要尴尬,她是齐王李元吉的妻子。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
' M- \) ^! |8 W: N+ D 这段如果让任何一位小言作者来写,都是好一部狗血泼天的虐恋情深。% b: P- {; T$ |0 B; Q* t
兄弟相争手足相残,不仅仅因为储位或者江山,更深的原因或者只是因为一个女人。5 \8 ~0 S5 H5 `
可惜这个杨妃比杨淑妃更缺少具体史料的支持。只是如果纯粹从小言的视角看去,八卦如我无法想像,如果李世民与她相识在先,怎么忍心眼睁睁看着她嫁给自己的弟弟?
! `' \/ ^" k$ @. l; _# A5 n 如果李世民与她相识在后,那么是怎么样的感情,可以让他不惜一切礼法的拘泥,让她归于自己怀中?甚至在野史中,竟有他有意立她为后而遭魏征驳斥的说法?/ Q. @4 E8 U E, l# w0 A( J4 \
如果遇上像我这么狗血的作者,当然会认为这位杨妃才是李世民的真爱。而杨淑妃作为她的堂姐,仅仅与她只是貌似而己。终归是得不到,所以才渴求。终归是因为咫尺天涯,所以才寄望于无望。
# g1 Q! ^8 Y' R1 P- z 是怎么样深沉痛悔的爱恋,才可以让始终以“明君”自恃的他,做出这样不符合礼教的举止?虽然在那个时代,风气相对开放,可是杀弟夺媳,怎么也不算是好名声。而且素来以谏臣诸称的魏征,竟然不谏。
$ v. m. O3 \0 C! B1 h1 |0 o 或许他的情感,已经到了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无法约束,也无法控制。8 O" h: }! D8 v- w# x
如果真的不仅仅身为臣子,而是作为他的朋友,或许都会长叹一声,由他去了。, T$ p: _1 t# |
他与她有一个儿子,他最小的一个儿子,却过继给已经死去的李元吉。5 e5 y$ G$ k1 z' J X
或许她爱的始终只是李元吉,他拼尽一生力气,拱手江山,讨不到她的开颜一笑。/ Q7 ~! G; s$ i( r) l8 p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j, q3 V) k9 C! `% B
写到这里已经成了悲剧,爱与不爱,都已经成了惘然。
0 S( B. C/ y+ K5 Q6 `$ l" l) e 如果陪葬昭陵的是这位杨妃,只怕她始终郁郁寡欢,唯以缄默。
- S+ u7 R' e; |2 U8 q 其实千年前帝王的情感太隐晦太曲折,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人们隔着浩瀚史籍的遐想。幸好作为一部小言而言,所有的狗血三角恋元素已经一应俱全,怎么下笔都会纠葛矛盾,曲折故事。
i' L9 t' ^; o! |" u. Z, ^ 真正的历史是个什么样,大约连史学家都说不清楚。而我们行走在历史的长河边,偶尔拾起片羽吉光,偶尔犯犯花痴,遥想一番迢迢岁月那端的风花雪月,不枉八卦一乐。 [-完-] U+ a/ O% I1 E( H, Z9 H" s: V
|
|